李坤珊老師:
可以分成兩種情況。一種情況是不要介入爭議中,就是說,你不要和他爭辯到底是「猴子」還是「猩猩」。比如說,當孩子看到這一頁,他說:「『猴子』說抱抱」,那你可以就順著他的關心點說:「喔,他說抱抱,他看見了什麼呢?」把這個「猴子」跟「猩猩」的爭議先暫時擱下,用代名詞的方式說「他」,順應孩子的需求。
另外一個情況是,孩子很執意的跟你說,這是「猴子」,然後他要你贊成他。這時候你不要跟孩子爭執到底是「猴子」、還是「猩猩」,你可以跟他說:「寶寶覺得這是猴子,媽媽看見了。」然後順著、把關心點拉回到「猴子看見了什麼東西呢?是大象媽媽抱著大象寶寶。」。
下次當你再念這本書的時候,你可以適時的給孩子看知識類、真實圖案的另一本書,跟孩子說:這是「猴子」、這是「猩猩」,當孩子還是覺得這兩者很相像時,你可以說:「寶寶覺得這是『猴子』,媽媽覺得這是『猩猩』。」不要加入對錯批判,孩子會學習到「我說的,跟媽媽說的不一樣,是ok的」。我們要等待孩子的智力發展,能夠區分「鹿」跟「馬」或是「牛」跟「馬」是不一樣的,他自然就會了解兩者不同。
Tips
- 面對孩子「指鹿為馬」的情形,你可以運用代名詞避開爭執或是複述孩子的話,同時說出你不同的想法。
- 不用急著與孩子爭執對錯,隨著孩子智能發展的成熟,他的區辨能力也會慢慢進步。
李坤珊
嬰幼兒閱讀專家、信誼閱讀起步走選書委員
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博士,擅長以孩子的角度詮釋閱讀行為,出版《小小愛書人》與《讓寶寶愛看書》,帶領父母瞭解嬰幼兒的閱讀發展、親子共讀的技巧、適齡的圖畫書類型以及閱讀行為的解析,希望帶給父母帶領嬰幼兒共讀的樂趣與信心。